张建伟:这些书,千万不要读 | 麦读书单
「一个人的幸福感是与他麻木不仁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作者=张建伟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来源=
曾经听高中一位同学谈:小时候闻大人言,有毒害的书不可以读,那时懵懂无知,听人言书之有毒,认为真的有毒药、毒物附着其上,初听到这「毒书」一词,居然吓得不轻。现在回想起来,都是笑谈了。尽管如此,读书要有选择,却是硬道理,岂不闻古语云「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开卷未必尽有益的。
书,有必读之书,必不可读之书,以及可读可不读之书。必读之书,如教材和考试用书,虽蓬蒿满目,枯燥乏味,为求鱼跃龙门,让家长有瞬时的欢颜,岂可不读?必不可读之书,如古人所谓淫词艳曲、血腥暴力等坏人子弟之书,皆属此类。其他大可归为可读可不读之书,读了也许有益,不读——且看街上那些视书如仇的人未必比嗜书如命的人日子过得差。
这种分类,说起来容易,然而书山学海,卷册繁多,看什么书,未必能够早早筹划,常常不过是随手抄起一本。这样鲁莽行事,也许就读到不该看的书,搅扰了内心的清静世界不说,可能还会心猿意马地上了思想的岔道,让自己懊丧不已。笔者虽然读书不多,但是痴长多年,到底还是有些阅读体验,回想已经读过的书,觉得不该读的书还真不少,随便提及几本,供后生小子参考,并郑重提示:切莫不分良莠,乱读一气也。
1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孙隆基的这本书,是我在大学四年级时读到的。有两个男子提着黑皮包在学生宿舍楼外鬼鬼祟祟兜售此书,恰好被我遇上,正待大吼一声,急唤锦衣卫将其拿下,却忽有好奇心袭来,将一时的义勇之念击溃。我上前急看他们卖的什么书,见是《奴化的人》,封面杏黄,内页也有淡淡黄色——不是古旧书的泛黄色,而是十分浅淡的纸张黄色。头脑一热,当即买下一本,回到宿舍读起来,竟然如醉如痴。读罢仿佛醍醐灌顶,如梦方醒。
后来知道此书本是孙隆基名著《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改为「奴化的人」,无非想使一本过于学术化的书名变得更吸引眼球。这部书,此前曾有正规出版社出版过节本,我手上虽非正式出版社出的,却是全本。作者孙隆基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在美国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在美国和加拿大任教。这部书让我少年以来的天真烂漫一扫而空,开始了对于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另类思考,从此也就走上「人生识字糊涂始」的「忧患」之路。人生幸福感的来源是不要知道太多事情,知道了甚至学会思考,徒生烦恼而已。傻子常常引起我们同情,其实傻子该同情我们,思想简单才是幸福之道。读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某些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被它道破,一些崇高的峰峦开始垮塌,眼中有光环的事物开始褪去光环,人生自此便深邃了。
叔本华曰:「一个人的幸福感是与他麻木不仁的程度是成正比的。」读了这部打破幸福感的书,确实不值,我还是愿意向大家推荐于丹老师的心灵鸡汤书,感谢于老师让我们的梦很甜美而且一时不醒。
2 《1984》
最初读到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乔治·奥威尔的名著中译本《1984》是在十多年前。董乐山先生译的这本小说,那时还没有广为人知,如果我记忆不错的话,封面是一个人的背影,张开双臂,本身陷在水中。当时不知道这部小说到底好不好看,抱懵买下来回去读,结果被这本书搞得心惊肉跳,几日不得安生。
这是一部描写极权主义的书,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另两部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扎米亚金的《我们》。所谓「反乌托邦」作品,就是将未来世界描写得不美好,不光不美好,还有些狰狞可怕。我不知道从未生活在极权社会里的人们,读《1984》这本小说时有无隔膜感。对极权社会有切身体会的,读来真觉飞沙走石,昏天惨地,触目惊心。人生在世,是愿意相信一些美好的口号和对于未来世界的美妙描述的,何必把极端邪恶的事物推到我们面前,让我们学会了不相信(类似北岛的诗《我不相信》揭示的),这还让我们怎么追求进步?
近几年来《1984》成为热门书,变成时尚的读书人和自由派知识分子的新宠。当大家都以谈论这部书为时髦的时候,你不必因没读过这部书而自惭形秽,没什么了不起的。有人说「多一个人读这部书,就多一分自由的保障」,我觉得还是八戒信条比较适合当下的幸福美满生活:有吃有喝的,要那么多自由干吗?不去读这部书,当央视记者将话筒戳在你面前,吼叫着:「你幸福吗?」你可以心安理得、充满自豪地说:「我幸福!」
乔治·奥威尔另一本名著《动物庄园》也不要看,这部书同样让人思想迷乱,我认为它唯一可取之处是写得简洁,差不多一口气可以读完。
3 《悲惨世界》
想了想,该换一本经典作品来警告世人了,那就拿我最喜爱的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开刀吧。几年前,一位年轻的美国学者谈值得推荐别人阅读的好书,写下「悲惨世界」几个字,我竟如遇故知,对这位学者大增好感。但是作为推荐阅读的书,我却不以为然。我觉得,这部书实在不适合当下年轻人阅读。
要说理由,请端坐听好:经典作家的作品,早就不是当下年轻人的菜。记得80年代《中国青年报》刊登对当时青年人阅读的调查,《基督山伯爵》《简·爱》《约翰·克里斯朵夫》等经典作品是那时大学生最喜欢的名著;如今再进行调查,只怕不会再有这类作品上榜了。在娱乐至死的年代,快餐文化势如破竹,谁还有心去读古典作家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和内心刻画?人们变成低头族,是被网上的段子、八卦新闻所吸引的,看小说也只是读《鬼吹灯》之类的东西。看《悲惨世界》?老土吧你,别自我放逐于时尚圈外了。
我劝人不要读《悲惨世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作者大气磅礴的议论太打击我们缺乏想象力的心灵,而且贯穿始终的人道主义关怀,在当下也似乎有些匮乏。读这种书,让我们容易脱离社会的主流,变得与世隔绝,成为脱序人物。
因此,我建议大家去读郭小四《小时代》《幻城》之类作品,它们是无害而且美丽的。你心智成熟一点,还会在其中找回自己多年失掉的自信。
4 鲁迅的所有著作
我感觉我越来越落伍了,都什么时代了,还在谈鲁迅!
有些人对鲁迅恨之入骨,有些人对鲁迅不以为然,这些都是对的,也都很切近时代的脉搏。对鲁迅恨之入骨的,大约是因为我们再想骂人,发现都是鲁迅骂过的,骂不出新意;如果自己就是鲁迅骂过的那类人,自然更生隔代之仇,对鲁迅只有敌意而没有敬意了。对鲁迅不以为然的,还有那些鲁迅斥责过的正人君子,这类人生生不息,对鲁迅的傲慢和不屑自然也是代代相传。大多数人,在中学之后就不再读鲁迅了,过去读,是硬着头皮读,为了语文考试及格或者取得好的考试成绩。过去中学语文课收了不少鲁迅的文章,那语言总觉得别别扭扭(五四作家的白话文,现在看起来不太成熟,感觉有点生涩),《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类有点失格的骂作,确实未见得真好。上语文课,最让人头痛的是鲁迅作品,现在一些过来人要合力将鲁迅驱逐出课堂,就是为了报复当年不止一箭之仇。官府对鲁迅已经不待见,那种匕首刀枪般的文字,不再适应新的和谐社会。时代变了,不需要鲁迅风格的杂文。
如今读鲁迅,容易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不美好的事物,人的心气也变得不那么平和,所以还是以不读为妙。非要读的话,我倒建议去读读「当代鲁迅」「全国所有的教授都比不上」的韩寒的作品,顺便用常识分析一下这个顶着作家头衔的家伙是不是他人代笔的伪作家,没事的时候正好练习一下我们的智商。
好了,千万不可一读的书还很多,为了不耽误大家吃晚饭、早饭或午饭,随便选两样意思意思,意思过了之后就此打住吧。本来嘛,网上阅读,以千字以内为好,写得太长,读者老爷老奶哪有许多闲工夫睬你,还要忙着微信朋友圈八卦呢。